显明法师:略释观世音法门 2025-04-23



  传说中的示迹因缘

  首先,祈愿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加被,使诸位增福生意,一切如意平安。

  我们这个道场,一向解行并重,德慧双修,非常精进。这次乘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,举行为期三天的“观世音菩萨法门”共修法会,大众发心,要我与南老师分别就史迹、教理与行持作简要说明,使大家对观音菩萨的慈心悲愿有更深入的了解,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

 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与观音菩萨最为投缘,不但“家家弥陀,户户观音”,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,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日,和九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,佛教的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,因缘非常殊胜。老衲愿就所知,以事、以理、以显、以密来与诸位作共同研究。

  观音菩萨是多劫以来的应化圣贤,年代邈远,其最初示迹因缘,已经无从稽考。在国内有两本书,一本为“编年通论”,一本为“汝州志”,记载着有关观音菩萨的事迹,可以作为参考。编年通论第十卷说: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,严持戒律,道行高峻,受天人供养。有一天,他问天人,观世音菩萨的本迹因缘,是怎么回事?天人告诉他,在过去劫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庄严王,他的王后是宝应夫人,生有三个公主,长公主叫妙严,次公主叫妙音,三公主叫妙善,观世音菩萨最初示现人间,是庄严王的三公主。

  根据汝州志记载:在春秋时代,有一个楚庄王(西元前六一三~五九一),他有三个女儿,三公主叫妙善。楚庄王有病,医生说要亲人的眼睛合药,病方能愈;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调药来父王服用,果然治好了病,使楚庄王很感动。后来妙善公主出家,父王给她盖了一座寺庙,不久,妙善公主便出现了千手千眼的庄严宝相。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典故,据说与这个故事有关。后来民间通常的说法,讲观世音菩萨是妙庄严王的三女,很可能是以上两说综合的结果。

  圣贤应化 济度有情

  佛与大菩萨在人间示现,几乎都是应化身,他那一天出家?那一天成道?极难有详确的历史可考;在我们这一劫的历史文化中,只有释迦牟尼佛是例外。他本是印度净饭王的悉达多太子,舍弃荣华富贵,出家修道,当生成就佛果,他与我国孔子出生的年代很相接近,是世界四大哲人之一,史绩具在。其余如梁武帝时(公元五○二~五四九)达摩祖师是观音应化,布袋和尚与傅大士是弥勒应化。唐太宗时(公元六二七~六四九)丰干禅师是弥陀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昔贤,杜顺和尚也是文殊应化。唐肃宗时(公元七五六~七六二)韩国金乔觉是地藏应化。吴越王朝时(公元九○八~九七八)长耳和尚是定光佛 (燃灯佛)应化,永明寿禅师(公元九○三~九七五)是弥陀应化。乾隆时(公元一七三六~一七九○)的达天禅师是地藏应化等,可举的例子很多,这些佛菩萨的圣诞,就是从后来应化的贤圣僧的生日来作为纪念的。

  但是,化身与应身是有区别的,应身现的是佛相,化身是现的六道相。因此,我们学佛的人,不可以轻慢任何人,乃至猫、狗也好,都不能轻慢。记得我小的时候,在宁波念佛学院,离普陀山很近。同学们曾结伴去朝礼普陀山,由那里的同学招待、当向导。在普陀山的路上,看见一条狗,我踢了它一脚,我说:“好狗不挡道嘛!”狗被我一踢就汪汪叫着跑掉了。旁的同学看了,便说:“哎呀!你把观音菩萨给踢跑了。”吓得我一身冷汗。就理上说,不管是观音菩萨也好,其他佛菩萨也好,六道众生的什么身都能现,并且常常会以你所忽略或不恭敬的那种身形出现。如果我们了解这个道理,把所有呈现在我面前的众生,都拿他们当佛菩萨看待,那就不会错了。

  在我们这个芸芸众生界中,凡圣杂处,那些乘愿再来的圣贤,未必现的是圣相,从外表上看,有的跟我们差不多,有的也许比我们还颠倒,但是他们在平凡中示现不平凡,在颠倒中依旧不颠倒,就需要我们以慧眼去观察。例如永明寿禅师现的是精进相,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事;傅大士现的是慈悲相,把自家的田产房屋都布施了,还把太太也押给别人,把所得的钱拿来布施。梁武帝后来召见他,把宫廷的门都关了,他不慌不忙拿出一个木槌来一敲,所有的宫门应声而开。这说明什么?“一性圆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,一月普现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摄,”布袋和尚的做法非常洒脱,人家问佛法,他把布袋“放下’,如果当下不契,他又背起布袋走了。有人定要他开口说法,他还是说他的布袋:“我有一布袋,虚空无障碍,散开遍十方,收回观自在。”高士们也没有他的旷达。济颠和尚现的是邋遢相,衣衫不整,酒肉不忌,说起话来,疯疯颠颠,到时却无不应验。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?有首自述的诗偈说得很明白:“六十年来狼藉,东墙打到西壁,如今收拾归来,依旧水连天碧。”

  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

  华严经告诉我们:“若人欲识佛境界,当净其意如虚空。”如果我们的身心和思想观念,无挂无牵,一片明净,就会体认到圣凡的差别,在生命的原动力上,应化圣贤是乘愿现世,或顺或逆,不动本来,自己作得了主;凡夫是受业力牵缠,或升或沉,因境而异,自己作不得主。现在我们来略释“观世音菩萨”的名号所包含的意义。观世音菩萨在唐代又称观音菩萨,那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所产生的称呼,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忌讳,可随各人的喜爱自由称念。这“观世音”三字,是要我们观世间一切音声,包括称他名号的音声,入于耳根圆通的法门。楞严经说:

  







联系大师